近年來,杏花村街道堅持以黨建引領為核心,以健全機制為抓手,以惠民利民為目標,助推基層治理提質增效。
突出黨建引領,夯實基礎“立柱子”。街道“大工委”強內力。通過街道“大工委”會議整合成員單位資源優勢,解決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整治等問題98個,為民辦實事好事156件。聯合開展“黨建引領紅色物業”建設專題調研,研究出臺《物業和業主委員會考核辦法》。社區“大黨委”聚合力。搭建“1+3+N”工作體系,構建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小區黨支部為基礎,相關組織和群體共同參與的“紅色聯盟”,吸納兼職委員18名,開展組織聯建、黨課聯學、黨日聯過、資源聯享、活動聯辦“五聯行動”。小區黨支部增活力。將23個網格黨支部優化為33個小區黨支部,調整支部書記10人。支部牽頭指導小區完善居民公約,規范民主議事程序,定期組織召開民情懇談會、居民代表座談會,實現小區黨組織有形有效全覆蓋。
健全體制機制,治理頑疾“開方子”。聯席會議變獨奏為合唱。指導各社區不斷完善紅色物業聯席會議機制,引導業委會、共建單位、居民群眾共商共議,解決違章建設、噪音污染等難題。結合老舊小區改造、脫落外墻面修復等事項,廣泛征求吸納居民意見建議356條,調整完善施工內容,讓群眾切實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網格管理變被動為主動。劃分樓棟網格376個,選配熱心公益的黨員群眾兼任樓棟長,充分發揮“熟人治理”獨特優勢,構建鄰里自治“微網格”。以小區為單位設置綜合執法站點,健全“常態巡查+駐點檢查”執法機制,推動行業管理與屬地治理在小區交匯。強力推進“油煙擾民”專項聯合整治,解決餐飲油煙擾民問題18件。三張清單變粗放為集約。以資源為基礎、需求為導向、項目為抓手,建立三張清單,與38家成員單位簽訂黨建共建協議書,梳理資源清單72項、需求清單47項,動態更新項目清單,推動服務資源與居民需求精準匹配。
聚焦民生實事,提升服務“搭臺子”。陣地建設更貼心。整合現有資源,打造小區黨群服務站(點)29個。按照標準更高、要素更全要求,重點打造金碧秋浦小區“紅色微客廳”,讓群眾轉角遇到書香、服務觸手可及。打破“端坐在會議室里”的傳統議事形式,建設“百姓議事亭”“議事長廊”等貼近群眾的議事陣地33個,營造“眾人事眾人議”的良好氛圍。志愿服務更暖心。將231名熱心社區治理的在職黨員編入27支志愿服務隊伍。鼓勵老黨員、法律志愿者參與調解物業糾紛、鄰里糾紛。依托社工組織,為社會救助對象、困難及留守兒童、孤寡老人等群體提供上門探訪、心理健康輔導、愛心幫扶等服務。便民活動更省心。聚焦居民群眾天天有感的關鍵小事開展周末便民服務大集市,提供愛心義診、家電維修、政策宣傳等服務,惠及居民1.5萬余人次。通過公益“擺攤”、黨員“參與”、居民“趕集”的方式,為轄區居民幸福生活“加碼”。(胡佳)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