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海霞姐一樣,之前在杭州工作了3年,一年只能和孩子團聚一兩次。如今在家門口上班,不僅能賺到錢,還能彈性上班照顧家人。”殷匯鎮龍山村村民肖珍珍開心地說道。
肖珍珍是殷匯鎮海霞制衣廠的一名女工。在這里,還有60余名和她一樣的寶媽、留守婦女,根據該廠臨時性、非全日制、季節性、彈性工作等工作模式,靈活安排自己的上班時間,既可以照顧家里,也能夠實現自己價值,在家門口實現安心就業。
這樣特殊、貼心靈活的用工制度由海霞制衣廠創辦者何海霞制定。何海霞告訴記者,她曾遠離家人,輾轉于上海、溫州等地務工的7年時間里,對家鄉的思念愈發濃厚。2008年,何海霞帶著過硬的業務技能和積攢的資金回到了殷匯鎮,創辦了海霞制衣廠,吸引了周邊一大批在外務工的村民返鄉就業。相似于肖珍珍這些寶媽一樣的的經歷,令何海霞感同身受,創廠之初,她便制定了靈活上班制度,同時設立特殊崗位專門提供給困難家庭、殘疾人家庭,幫助他們就業。
“我已在這里工作了5年。這5年里,我既照顧到了兩個孩子,又可以掙點生活費補貼家用,覺得很有成就感。”該鎮聯豐村村民劉翠麗高興地說道。車間內流水作業的生產線上,劉翠麗手指翻飛,一件件半成品逐漸加工完善。剛進制衣廠時,她一天只能完成十幾件,經過廠里細致的崗前培訓后,現在劉翠麗每天能夠完成100余件半成品加工,已經是一位手法熟練的“老師傅”。
制衣廠的蓬勃發展,不僅帶動了周邊村民就業、為有需求的寶媽帶來新選擇,更提振了當地鄉村的經濟活力。近年來,憑借穩定的交貨質量,海霞制衣廠獲得了良好的口碑,營收呈現穩定增長趨勢,目前年均總產值可達到300萬元左右。何海霞介紹,目前制衣廠里共有3條生產線,每年的1月到4月主要以外貿為主,訂單產品出口至美國、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4月后則主要瞄準內銷市場。
“今年我們廠預備升級一批半自動、全自動的新設備,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進一步解放人力,讓更多沒有那么專業的寶媽也能夠加入到我們的制衣廠來。”談及未來,何海霞眼含希望。
機器的嗡嗡聲與女工們忙碌的身影交織,這也是貴池眾多鄉村企業的生動縮影。企業興村,民營經濟在鄉村振興中大有可為,實現了村民致富、村集體增收、企業發展的多方共贏,以家門口就業的新模式實現了村民們的“安居夢”,也讓民營經濟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綻放光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