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萬物復蘇。連日來,貴池區各地搶抓農時,立足實際、因地制宜,通過傳統模式與現代化新質生產力協同發力,全面鋪開再生稻育秧工作,為全年糧食穩產增收筑牢根基。
在殷匯鎮張飛家庭農場的再生稻育秧田里,9名工人分工協作,鋪膜、撒種、覆土……動作嫻熟有序,一派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提前育秧能避開高溫天氣,確保出穗期氣候適宜,畝產預計可達400至500斤。”家庭農場負責人韓張飛介紹。今年,該農場首次嘗試再生稻提前育秧,采用白膜覆蓋技術,3月18日啟動育秧工作,預計35天后可進行無人機插秧。
對于此類種植規模較小的農戶和家庭農場而言,傳統育秧模式因靈活性高、前期投入低,成為穩產增收的務實選擇。該農場再生稻種植面積雖僅有260畝,但通過精準管理,既保障了產量,又為周邊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用工都是附近留守的村民,既解決了勞動力閑置問題,也幫他們增加了收入。”韓張飛表示。
與張飛家庭農場的“小而精”不同,在墩上街道羅城天地人家庭生態農場,25座總面積1.2萬平方米的智能育秧大棚整齊排列,傳感器實時監測溫濕度,補光、控溫、噴灌系統自動運行,一盤盤綠油油的秧苗正在恒溫恒濕環境中茁壯成長。
農場負責人葉四明算了一筆賬:“工廠化育秧比傳統大田育秧節省種子和人工,秧苗根系更發達,抗倒伏和抗病蟲害能力更強,畝均增產超10%。”去年,該農場采用了寬窄行機插栽培與直行無碾壓收割等新技術的優質再生稻兩茬平均畝產分別達到1230斤和650斤,科技優勢轉化為了實實在在的豐收成果。
今年,該農場在育秧的秧盤制作環節進一步升級裝備,新增精播氣吸式播種機,精準控制播種量,每畝節約種子半斤,制作人工也從7-8人縮減至5-6人。“這臺機器還能用于油菜、小麥育秧,實現‘一機多能’。”葉四明介紹,農場今年再生稻自種面積800畝,同時承接周邊村鎮800畝育秧訂單,并為客戶提供代育、代插全程機械化服務。隨著訂單量激增,該農場的早稻再生稻育秧面積同比增加700畝,后續油菜、小麥等育秧訂單也已排滿。
區農業機械化技術服務站站長方江海介紹,近年來,我區積極引導農業公司和農業專業合作社開展集中育秧、示范種植,推動糧食生產規模化、標準化發展。目前,全區農業機械化與設施化水平不斷提升已建成7個育秧中心、22個集中育秧設施項目點,育秧能力可滿足12萬畝田地的機插需求,預計4月中旬全面啟動機械化插秧。
從張飛家庭農場“家門口就業”的傳統育秧,到羅城天地人農場“全自動管控”的工廠化生產,貴池區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正以多元化模式破解農業生產中的規模、效率難題,2025年,全區再生稻預計種植面積7萬畝,其中機插面積將突破4萬畝,以傳統與現代的交織勾勒出一幅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圖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